我的老家坐落于一个小镇。小镇中央是一条大街。小时候,太奶奶时常抱着我,坐在街边的石阶上。我观察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,看他们自哪条小巷来,往哪条小巷去。那时,我以为那一条条泥泞的小巷,便是人们的生活。

十几年后的秋天,我再次站在街旁,注视着街上的行人。只不过,随着时间的推移,那些曾经坑坑洼洼的大街小巷,已逐渐被冰冷的水泥所覆盖。这街巷不再像以前那样泥泞,而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粹——包括我。

南方的秋天大多是多雨而湿冷的。冷风阵阵,细雨连绵,迷雾降低了万物色彩的饱和度。看着这般秋景,我不由得有些感伤。我抬起头来,只见到灰蒙蒙的天空,冰凉的雨丝从枝桠的缝隙间跃落;我低下头去,只见到冷冰冰的水泥,枯黄的落叶随水流默默漂进了下水道。常言道“落叶归根”,而今,水泥强硬地切断了落叶与土地的联系,这孤苦的落叶的归宿,便只剩下了与那污秽一同默默消散于世界的角落。纵观它的一生,默默地生长,默默地凋落,而后又默默地离开了这个世界——什么也没有留下。

而我们也何尝不是这样呢?过往的脚印,都已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,被岁月的车轮压平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也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,来去无痕,也无声,纵使“问苍茫大地,谁主沉浮”,也未必能让大地听得见。

我望向来时的路。水泥十分地要强,它拒绝容纳我的脚印。路面非常的平整,有一种整洁而单调的美。我看不到来时的足迹,也不可能顺着原来的足迹回到来时的地方。我看不到过去的踪影,也不可能追着过去的踪影回到从前的美好。

我意识到,我熟悉的大街小巷,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一抹幻影。于是,我准备迎接眼前崭新的大街小巷。

我在熟悉而陌生的街巷中穿梭。雨丝轻柔地抚摸着我的脸颊,给我带来一丝凉意。我经过一座座凌乱而有序的房屋,短短十几年中,钢筋水泥已经基本封印了它们最初的模样。

我不断地走着。最终,在一个分岔路口,我停下了脚步,不愿再去探索未知的前途。

我仰望天空,乌云仍然封印着阳光;我俯视大地,水泥仍然封印着土壤。而我夹在天地之间,有一种上下皆不能及的无力感。

我转过身去,望着那崭新的房屋,望着路上那要强的水泥。我并不想继续前行,却仍然找寻不到来时的踪迹,不可能原路返回来时的地方。

恍惚之间,我又想起了过去的场景。在现实与想象不断交织之间,一缕思绪逐渐地明晰了——倘若将这段路看作一场旅途,人生,不也就是在这街巷中穿梭的过程吗?后面是回不去的过往,前边是走不尽的未来。我们背向过去,迎着未来,只能不断前行。而中途经过的每一座房屋,便是人生的每一瞬间,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。

史铁生曾言:“我站在今天设想过去又幻想未来,过去和未来在今天随意交叉,都刮着现在的风。”人生的理想,就是那乌云上的金阳,只可近观而无法触及;人生的回忆,便是那水泥下的土地,只可想象而无法复原。我们站在现实之中,既然无法上天入地,那就时常追忆,以过往为动力,向着心中的梦想奋勇前行吧。

现在,我明白了,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的过程,才是人们的生活。我有着自己的大街小巷,走着自己选择的路,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