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外,车水马龙,熙熙攘攘,嘈杂不休;而窗子里,一本旧书,一壶热茶,一盏斜灯,共同构成了一个似乎游离于世界之外,温暖而清静的角落。我坐在书桌前,沉醉于书中的辞藻间,感受着那千里快风,心随暗香盈动,随银波瞟向天际。
这是青年的我的一个个寻常的夜晚。我还依稀记得,曾经,在这忙碌而嘈杂的都市里,一个迷茫的少年,对一份宁静的向往与执着。
小时候,于大街小巷中闲游的我,仰望着那人头攒动;望着那一张张陌生的面颊逐渐向我靠近,而后又匆匆远去,只留下一个赶路人的背影,散失在了巷口的晨雾中。
随着孩提时代的渐渐远去,我心中的一份情感愈发强烈。那是一个少年对徘徊于世界之外的恐惧,对一种归属感的渴盼。从那时起,我想方设法地融入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。然而,我遗憾地发现,每一天的忙碌,换来的似乎只是一份浮躁、一份疲惫,以及一份力不从心。这,真的是我想要的吗?
此时的我,急需一个宁静的心灵栖息地。于是,我开始投身于各类的文艺活动。而最终,在那一方小小的书桌前,我得到了书籍赠予我的,一个令我心安的世界。
每当我翻开一本书,那指尖温柔的触感,纸张古朴的气息,即刻便将我拉入一个崭新的世界,行行列列的文字纷至沓来,映入眼帘。当外界的浮华与喧嚣在此刻褪去,唯留下纸上的字影与墨香,无数先哲跨越时空的深壑,在我的面前婉婉诉说着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。此时,一切的嘈杂不再乱耳,天地间只留下了空明与静谧。一段刻骨铭心的对话,或者一段令人叹惋的故事,在四周久久地回荡着。
书籍赠予我的,是一个几乎完美的世界。
起初,带着那份对宁静的追求,我执着于寻找的,是那些隐逸山林的文人雅士。“污浊的尘世,无尽的诱惑,金钱、爵位、声名——这些海市蜃楼般的期盼,谁能够看得清呢?” 南山下的名菊,映着的是一张沧桑而同样有花般笑容的脸。他那畅饮山斛的背影,回头不顾的勇气,向我诠释着生活最本真的模样。
而他的名字,便是陶渊明,一位大半生都是清闲洒脱的田园诗人。
每每捧起他的诗集,一幅宁静的山水画卷便在眼前浮现,一种尘世之外的别样生活便一览无余。我感受着他似乎来自另一世界的情调,欣赏着他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浪漫。
不过,相较于陶渊明的闲情逸致,我更对一份年少轻狂,举重若轻情有独钟。
惆怅东栏一株雪,人生看得几清明。他的一生,于官场沉浮几载,最终放下了所有,将自己托付给了一蓑烟雨。 回望苏东坡的一生,一半喧嚣,一半宁静;一半繁忙,一半悠闲,梦回人远几多愁后,依旧可以于山水中从容,于无声处清欢,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,一切只在梨花风雨处。
自我稍年长时开始读苏东坡起,他的作品便深深地令我着迷。他的诗作与他的人生态度,与我的内心高度同频。纵使当下的现实世界物欲横流、心浮气躁,我也何尝不能像苏东坡那样,在人生的岔路口,与时光把酒言和,从容不迫地前行?
阅古人,同杜甫荡胸生曾云,看苏轼惆怅东栏雪,读辛弃疾见青山妩媚,品温庭筠读倚望江楼。读当下,无论是鲁迅对现实的深刻批判,史铁生对平凡的生动描摹,还是卡夫卡笔下的荒诞离奇,勃朗特笔下的人生追求,一词一句尽显世间百态。
在后期的阅读中,我又接触了许多不同时期的中外名著,解读着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的人们眼中的世界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过去与未来在当下交织,擦出智慧的火花;我内心的世界,也在悄悄地,迈向朴实与完美。我的视线,无止限地击穿时空,浏览着人类文明的长卷,领悟着世间万物的奥秘,探索着生命的真谛。
书籍赠予我的,是历史的厚重,是心灵的宁静,是世间的清明。
夜里,窗外正下着雨。我站在窗前,望向天空的另一边。
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